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知识 > 正文内容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说的

2022年12月12日 12:02:35知识6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法正确吗?历史上有哪些实例?

谢谢邀请!

史箧认为这句话是不是孔子的原话非常值得怀疑。导线是“庶”和“臣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说的

《春秋》有,但是它不是孔子原创,且,孔子为官时间不长,几十年的周游,岂能知晓廷中大小事?他不在现场。

孔子或许与他人说过很多话,也有可能他的弟子不在场,或故意遗忘。时间太久远,我无法考证。因此,我只能相信《论语》。

出于对孔子的敬重,《论语》中孔子与官对话的情景描述,使用的都是“孔子对/曰”,一次“丘也闻”,没有“臣闻”一词。《论语》出现过约15次孔子“闻”,都是指具体的事件,没有指比喻的。按照孔子的学识,哪有不知道的天下道理?

《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庶”: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而这个“庶人”指的是孔子自己,并非那些普通人。因为《论语》中有同样的句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涉及的普通人用的是:人,民,民人,野人,小人,百姓----不是孔子的话,是尧帝的。孔子还是尊重普通人的,如: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回到问题,先说“舟”。哀公的祖爷时代已经有“舟”,干过水战,五圆一舟。这是战舟,那么指挥舟呢?会是只有5人的吗?可能吗?把一个侯国的统治阶层比喻位“舟”不合理,官、兵、各阶层的士、豪门、大小老婆及其家族,势力应该不小。况且,那个时代非常强调宗脉,远房诸侯多得去了。再者,普通人口又能有多少万?看看各个诸侯抢土地抢人口就知道个大概了。

水能覆舟是可以的,因为那是空舟。“共和制”的结果也只是是老子不行儿子来 ,涛声依旧。

空舟或者说空船的现象是存在的。空,指的是中央集权的统治阶层自己乱了,甚至相互残杀和组建自己的力量。上层稳定国不乱。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庶”,庶子夺权。假设题目的话是孔子说的,那么,这个“庶”应该指的是庶子,不是普通人。庶,即可以说是小老婆生的,也可以说是宗脉的旁支,特别是那些家臣。这种现象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发生了。

因此,史箧以为庶不是指代水,而是旁支家臣。后世把庶换成水,这是统治阶层认为制造社会危机,老百姓是你的敌人,你对他们不好就会推翻你。老百姓永远是帝王将相们的敌人。

(朋友,不好意思。我家的牛们放假了,忙得晕头转向。迟答见谅[作揖][作揖][作揖][作揖])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最早是李世民提出来的吗?

不是的。最早出自《荀子?王制》:“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我们来看看荀子的思想主张。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

他认为人性“恶”,善良都是装的。性恶的时候要怎么办呢?答案是礼乐教化。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 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 曰:分。分何以能行? 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 ----《荀子 .王制》

荀子认为水、火有气却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却没有知觉,禽兽有知觉却不讲道义;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且讲究道义,所以人最为天下所贵重。人的力气不如牛,奔跑不如马,但牛、马却被人役使,为什么呢?因为人是群居动物。显然这是不对的。

“人何以能群,曰分 ”意思是我们怎么能一起相处?就是“分”,意思是各安其分,这样才能共处,否则就乱套了。为什么能各安其分,因为都秉持着“义”。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如果人有了“义”,有了“ 分”,有了“群”,我们就能够战胜一切。这是荀子的基本理念。如何能实现义、分 、群、礼,最后统治万物?还是礼乐教化,可以让他从坏变好。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仁义”和“王道”。

“马骇舆,则君子(指乘车人)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忠实,恭敬),兴孝弟(同“悌”,敬爱兄长),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拉车的马惊了,你要想办法让它安静下来;老百姓要造反,要给他好处。“选贤良”意思是使有学问有能力的人可以获得更高的地位。“举笃敬,兴孝弟”意思是推举忠厚恭敬的人,提倡孝敬和友爱。“收孤寡,补贫穷”,收养孤寡之人,补助贫穷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缩小贫富差距。如果这样,那么平民百姓就会安心政事政局,然后君子也就会安于政位。

荀子在《王制》里说了特别著名的一句话,被后人多次引用,就是: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是民本思想,警示统治者要善待百姓,否则人民会推翻君主的统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战国荀子《荀子?王制篇》,原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意思是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没。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出自于谁口?道理何在呢?

这句话出自《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太宗多次引用这句话,因为他体会最深 ,受益最大。他左有文臣魏征,房玄龄,右有武将秦琼,尉迟恭等为大唐打天下, 创造了大唐盛世,更是民心所向。水就是民心,舟就是统治者,唐太宗深谙其道 ,深得人心。而强大的秦朝就不懂这个道理,焚书坑儒,劳民伤财修长城,而失去了民心。项羽也是如此,火烧阿房宫 活埋战俘,而取得了自刎的结果。刘邦就会收买人心 占领咸阳,秋毫无犯 ,民众拥护,取得天下。我们共产党之所以取得天下,就是百姓拥护的结果。尤其是毛主席把这句话发挥的淋漓尽致,我们共产党从几十人到不断发展壮大,取得最后胜利,都离不开百姓支持。五次反围剿,我们有根据地。 抗日战争我们也有根据地 。毛主席有句著名的话,把日本帝国主义消灭在人民汪洋大海中。淮海战役是百姓用推车推处来的,辽沈战役是土地改革百姓响应支持的结果。毛主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者。解放后,我们的很多国家机构都是以人民冠名的,人民解放军 人民政府 人民法院,检察院等等 ,获得了人民的全力拥护,所以 我国各项事业才能得到了蓬勃发展。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请问这句话的出处?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含义

一国之君,就好象船一样,百姓就好象水一样.水能推动船行走,也能颠覆船,使它沉没.百姓能支持君主,拥戴他,同样,如果君主残暴,不能为百姓谋福利,百姓也会起来反对他的.

唐太宗引用这些实际上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体现了他重视君民关系的治国思想。

出处----最早出自孔子

  (一)原文见《荀子.哀公》篇,是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人也,何

  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

  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

  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

  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二)《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三)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转引这样的观点。见《贞观政要?论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四)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除标明原创以外的内容,其他源于网络,请以官方为准。如有侵权:yimgjqzd@qq.com 或者 点击提交 】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分享给朋友: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说的” 的相关文章

专业硕士算不算研究生学历2022年11月21日 17:35:52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