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知识 > 正文内容

在职硕士文化的研究重点在于 在职硕士文化的研究重点

2022年11月21日 16:48:18知识8

罗钢和刘象愚在介绍源于英国传统的丈化研究思潮时指出:“文化研究是日前国际学术界最有活力、最富于创造性的学术思潮之一,有的学者甚至把它看作是后现代主义之后学术发展的主潮,但同时又是一个最富有变化、最难以定位的知识领域,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为它划出一个清晰的学科界限,更没有人能为它提供一种确切的、普遍的定义。在职硕士文化研究的现状基本体现了罗、刘一人对文化研究边界模糊的当下景象的诊断,即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具有碎片性的特征。当前学术界围绕在职硕士文化这个主题,关注和研究的文化元素分散在在职硕士的主体特征、创新活动、学术诚信、心理健康、网络文明等方面。

1、主体特征

在职硕士文化的研究重点在于 在职硕士文化的研究重点

在职硕士文化的主体包括在职硕士、导师及其他在职硕士教育工作者。但是在职硕士群体是在职硕士文化形成的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学界对在职硕士的主体特征展开了深人的探讨,总体上认为在职硕士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积极向上的主体特征。鲁满新(2008)认为在职硕士是大学中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最具有开放意识、也最理智的群体,在年龄结构、文化基础、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与高校内的其他群体有着明显的不同。江立成和杨峰(2005)认为大部分在职硕士能够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人际关系和谐,情绪稳定性好,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但是也有研究者持不同意见。韩流(2008)从在职硕士的学历层次、性别差异、生源差异、学科背景等方面深人探讨了在职硕士的群体特征。他认为在职硕士存在硕士生与博士生的层次结构,一者虽有共性,也有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在职硕士的性别差异、生源差异以及学科差异更使在职硕士群体内部特征出现差异。周国琼(2005)认为当代在职硕士在具有很强独立自主意识、开拓创新意识以及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心理素质具有可塑性等特点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和心理素质欠佳等状况。这些特征随着在职硕士平均年龄的降低、应届本科毕业生比例的增加而更加明显。

2、创新活动

创新是在职硕士文化的根本特性。杨卫(2007)认为包括在职硕士在内的整个在职硕士教育是促进人类进步的创新文明的主要源泉。在职硕士教育中的在职硕士与导师、大学一道构成了创新文明的三个要素,其中在职硕士是创新日标的协作者、创新活动的突击者、创新文明的传承者。林喜庆和许放((2008)的研究支撑了杨卫的上述判断:在职硕士在创新型国家体系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四大子系统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者对在职硕士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人探析。张建林(2008)提出在职硕士根性理论,认为在职硕士具有创新的根性;不同根性的在职硕士具有不同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并决定了将来成为什么样的创新型人才。严欣平和土光明(2008)指出,在职硕士创新的自信心缺失、创新的问题意识淡漠、创新的知识结构零乱、创新的思维方式僵化和创新的管理体制缺失是影响在职硕士创新能力提高的内外制约因素。刘娟(2007)的实证研究表明,影响在职硕士科研创新的社会文化因素主要包括考试制度、科研小环境、社会大环境及在职硕士思想、精神等方面。

3、学术诚信

当前高校在职硕士学术诚信问题颇为严重,表现为学术行为失范、学术精神缺乏、学术忠诚度低,本质上是学术道德问题。郭世佑(2005)曾经指出:“凡是在我国学术界存在的学风不正与学术失范现象,无论是低级错误,还是‘高级错误’,在我国的在职硕士教育中,都不难找到可以对应的根据。可见,当前我国在职硕士学术失范问题的严重性。张晓明(1999)较早就对在职硕士的学术道德问题开展研究。他认为每个在职硕士必须烙守学术研究的科学严谨、务实求真这一最基本的学术道德;在职硕士导师应当强化责任意识,在职硕士管理部门应当强化监管手段和制度建设,在职硕士本身则应当强化自控意识。然而在职硕士的学术诚信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日趋恶化。肖力喇2006)指出,日前高校在职硕士中学术行为失范主要表现为四种现象:(1)抄袭票」窃他人学术成果,请他人帮忙写论文现象;(2)学风浮躁、拼凑论文、低水书重复现象;(3)共同署名、一稿多投现象;(4)引文不规范现象。这些学术不端行为,破坏了学术研究的规律和发展机制,败坏了社会学术研究的风气,损害了学术共同体的声誉和学术形象,更影响了在职硕士学术的健康成长。f2 i]许克毅和叶城(2002)认为学术腐败的问题已经腐蚀到在职硕士教育这方“净土”中了;学术腐败不仅危害健康的学术氛围和学术创新环境,更影响到一代或几代人的学术人格的构建。辛逸(2008)的研究则表明当前在职硕士为探求真理而开展研究的学术精神明显缺乏。这对许、叶一人的预警形成了呼应。造成在职硕士学术失范、缺乏学术精神、学术忠诚度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辛逸2008)认为历史文化传统和制度环境与文化政策,以及导师的素养和在职硕士的志趣、能力都是影响在职硕士学术精神缺乏的重要因素。土健康则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职硕士文化、导师、管理、专业等因素对在职硕士的学术忠诚产生显著影响。大量研究者认为,增强在职硕士的学术诚信必须加强在职硕士的学术道德教育。也有不少研究者指出,应当同时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和写作技术规范指导。

4、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心理结构良好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界围绕在职硕士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当前学术界的总体判断是:在职硕士的思想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在职硕士心理健康状况喜忧参半,部分在职硕士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极少数研究者认为当前在职硕士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堪忧。关于在职硕士心理健康的标准,林金辉(2003)认为在职硕士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五个方面:(1)理发展是否符合其相应的心理年龄特征;(2)能否坚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3)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4)能否与社会和谐一致;(5)有没有完整的人格。学界对在职硕士心理健康的研究视角主要是采用与全国成人常模、与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在职硕士,以及与本科生进行比较研究。关于在职硕士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方面,楼成礼(2005)、张娟(2008)等研究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重要性认识不足,队伍建设滞后;一是功能定位不准确,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德育化的倾向;三是存在重诊治、轻教育的倾向,工作开展被动;四是方法体系缺乏创新和个性,没有形成适合在职硕士心理特点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5、网络文明

我国在职硕士较早接触了计算机网络,并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和研究等活动。早在我国刚刚正式跨人全球网络文明时代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②国家教委即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对进人“211工程”的各在职硕士培养基地、重点学科和学位授权点在计算机联网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从而为在职硕士接触计算机网络提供条件与便利。然而“网络的确是柄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杨艳琼和黄学指出,网络听说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了大部分在职硕士,大大促进了在职硕士英语学习的积极性。集合(2004)认为运用计算机网络有利于在职硕士把握学科前沿动态,为跨区域甚至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可能;同时可以革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丰富在职硕士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多的研究者认为,计算机网络时代的来临对在职硕士的成长成才产生了较大挑战。土小龙、乔利军和张惠玲(2008)认为,网络时代的在职硕士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很多新问题、新挑战,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职硕士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2)在职硕士道德人格的缺失;(3)在职硕士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弱化。龚惠香和汪益民(2002)则指出,网络这一新兴信息传播方式有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传播特性给在职硕士德育以巨大的冲击,并提出了四大问题:如何在网络社会这种新环境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完成高校在职硕士德育的任务?如何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又能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学校与社会的稳定?如何解决信息的即时性和思想教育的滞时性的矛盾?如何在一个失去了某些强制、他律因素的“自由时空”里,一个淡化了“社会背景”、“社会控制”的“网络社会”中培养在职硕士自主自律型道德?这些都是棘手难题,并随着我国网络社会的迅速崛起而显得日益严峻。

除标明原创以外的内容,其他源于网络,请以官方为准。如有侵权:yimgjqzd@qq.com 或者 点击提交 】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分享给朋友:

“在职硕士文化的研究重点在于 在职硕士文化的研究重点” 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