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差异情形下专业硕士统一培养的问题分析
自1999年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开通了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教育的渠道,实施非全日制培养,便大大地满足了社会在职人员学习提高的愿望。但专业学位教育不仅仅是要满足现有在职人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吸引优秀生源,调整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构,成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此时的专业学位教育本着统一的一个培养目标,却肩负着双重的培养任务。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专业学位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在这个前提下,专业学位教育承担着两个平行的责任,一个是吸收优秀应届毕业生,实施全日制学习方式;另一个就是面向在职人员,开展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培养的都是实践部门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统一培养目标下,两个招生对象,两种学习方式,但二者对于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同等重要。另外,在现有的一些专业学位硕士生中,在职人员也按全日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培养。而我们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便是,在生源有所区别的情况下如何对专业硕士生进行分类培养以达到统一的培养目标。
目前,专业硕士教育由于生源的不同而主要呈现出两种不协调的人群:在职人员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基本的从业技能,但是学习时问有限;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在校学习,具有充分的学习时问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但是缺乏职业领域基本的经验和能力。而更为尴尬的是应届非本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当然多数理工科类基本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多半是人文学科的专业硕士生中会出现此类现象),除了缺乏职业领域的实践经验外,对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学科体系也没有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如果我们在“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这个培养目标的大前提下,仍旧洛守对学生的各项要求和指标都一成不变,那么学生本身和教学都会出现很多问题。在完全一致的课程设置之下,不同生源的专业硕士对课程内容就会有生疏和熟悉之分,在相同课时和教学环境下,对本专业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就不能充分利用这段时问进行更多的自我提升;而基础知识较弱的学生或许在相同时问内还完不成统一教学要求下的学习任务,就更难以真正了解和掌握整个学科体系了。同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应届学生和在职学员来说,其接受程度也是大不一样的:应届学生由于长期在校读书,很少接触其他社会活动和实践,大学生活模式相对比较单一,所以会更适应和容易接受常规性的授课模式;而在职的学生多半有一定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长久没有接触过的理论性课堂对于他们来说相对陌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消磨去一些学习积极性。当然,对于一些新颖的课堂分享和互动环节,应届学生要更加感兴趣一些,目_参与度较高;而在职学生对于课堂自我表现的积极度相对要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统一的标准来考核学生平时成绩,则有失真正的公平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如果专业实践课程也是按部就班地以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那么本来就没有实践经验的应届生就会因为最后的考核标准过高而学习困难,心理上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可能会发展到一个更加排斥的程度;而在职学生就可能相对轻松地完成专业实践,但他们在研究生阶段就没有真正得到职业领域的专业提升和拓展。这些不协调状态以及如何进行新调整都是当下存在的问题,而专业硕士仍要扩招,专业学位教育仍要继续,既然它们是不可阻挡的一种必然,那么我们就可以把那些存在的问题看作是它存在方式或状态的一种不妥和不完善。既然存在,也还需继续存在,那么我们就需要找方法改变它、解决它,不断完善和推进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除标明原创以外的内容,其他源于网络,请以官方为准。如有侵权:yimgjqzd@qq.com 或者【 点击提交 】第一时间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