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参考书目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介绍
专业概况:
中国古代文学是安徽师范大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强的学科之一,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国内古代文学研究的重镇,安徽省首批省级重点学科,2001年以本学科基础组建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学研究中心,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研究方向: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方向以潘啸龙、刘运好为核心。潘啸龙是著名的楚辞研究专家,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4篇论文,出版著作多种。刘运好致于魏晋诗学与经学研究,特别是在二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青年学者叶文举、李建栋已崭露头角。
唐宋文学研究,是国内唐诗研究的重要基地,余恕诚先生在李商隐研究、唐诗风貌、唐诗与其他文体关系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开拓性的成果。丁放与袁行霈先生合作开展的盛唐诗坛研究,引起很大反响。胡传志的金代文学研究、宋金文学关系研究,独树一帜,郭自虎、吴振华、鲁华峰等人的唐诗研究、叶帮义的宋词研究都各有成就。
元明清文学研究整体实力雄厚,丁放的元明词选本研究、俞晓红的《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等著作注重文献实证,或驳议旧说,或独创新见。王昊、王海洋的明清小说研究,吴微、潘务正的清代诗文研究,正不断取得新突破。
课程设置:
主要课程:中国文学批评史专题、中国古籍校读法、西方文论专题、现代语言学专题、明清小说戏曲研究、唐宋诗词与散文研究、文体学专题、中国文学与文化、文献检索与利用、中国文献学、中国山水文化与民俗等。
优势和排名: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是国内古代文学研究的重镇,安徽省首批省级重点学科,国内排名一般都在前十名。
师资力量: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9人,博士17人,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两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两人。
丁放,男,1957年10月生,安徽省淮北市人。高中毕业后曾当过知青和煤炭工人,1978年2月考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77级),1982年1月毕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导师为宛敏灏、刘学锴、余恕诚先生;1993年9月至1994年8月在北京大学作访问学者,导师为袁行霈先生;2001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导师为刘崇德、詹福瑞先生。
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1995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两度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曾获曾宪梓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奖、2001年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
1999年被遴选为安徽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8年成为安徽省首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1999年成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04年成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首批博士生导师,现招收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2005年被聘为“安徽省皖江学者”(特聘教授)。
现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学院院长。
就业方向: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在职研究生专业在全国各级机关、新闻出版单位、大专院校及有关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科研、新闻、出版、行政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
安徽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培养能从事古代文学和旅游文化研究、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编辑出版、企事业单位宣传、文秘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科研成果:
丁放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或参加其它项目多项: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元明词选本研究”(2005年立项,项目编号05BZW025);
主持省部级及厅级项三项,即: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元代诗论校释集存(上)(2007年立项);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方以智诗词笺校”(2003年立项);安徽省教育厅社科项目 “盛唐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关系研究”(2005年立项);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即:“日本见存唐乐资料与声诗关系研究”(2000年立项,刘崇德先生主持,本人为第一参加者); “盛唐诗坛研究”(2003年立项,袁行霈先生主持,本人为唯一参加人)。
就业前景: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五千年文明中最值得炫耀的瑰宝,它也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将其发扬光大,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从现实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应用范围不是很广泛,但在提升素质,升华思想,增加内涵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该专业的毕业生知识广阔,适应能力强,尤其在文化界大有用武之地。相较于文学类的其他专业而言,中国古代文学的就业率比其他专业要高,中国古代文学在不少高校还是热门的专业,报考的人比较多,有一定的就业压力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
除标明原创以外的内容,其他源于网络,请以官方为准。如有侵权:yimgjqzd@qq.com 或者【 点击提交 】第一时间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