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 工程硕士的培养是产学研基地建设的纽带
虽然早在1984年国家就已经开始在部分高校进行工程类型工学硕士培养的尝试,但是,作为正式的专业学位类型进行培养,是从1997年在全国九所高校开始试点工作的。从1997年招收工程硕士学生1588人到2001年招收人数为25000人,增加了近16倍。从1997年招收工程硕士的学校是9所到2001年招生的学校为123所,增加了近14倍。从1997年招生涉及的企业是310个到2001年招生涉及的企业为3500个,增加了11倍。发展之快、范围之广,是其它各类招生绝无仅有的。透过这一现象,可以挖掘出以下儿个主要原因: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完善了终身教育体系,使已具有多年工作经验而又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在职人员有了“充电”的机会。
(2)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丰富了人才培养模式,使企业、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有了培养能够“留得住、用得上”人才的机会。
(3)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带来了高等学校办学的活力,使高等学校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由封闭走向开放,有了提升办学水平的机会。
从国家对工程硕士培养的定位来看,工程硕士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一种专业学位,为工刁’一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式是实行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进校不离岗,导师是采取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工作的双导师制,学习的内容侧重工程应用。
正是由于具有这种鲜明的特色,儿年来的工程硕士招生和培养改革实践,使学生、学校和企业都从中受益匪浅,真正达到了“双赢”的效果。首先,作为工程硕士培养的学员来白生产实际,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仅靠原有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带着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学习,不仅提高了知识水平,而且通过学位论文的专题研究,解决了很多技术攻关难题。有些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原单位掌握着少则儿白万、多则儿千万甚至儿个亿的工程项目,通过工程硕士阶段的学习与研究,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使国家资金得到最大限度的有效使用,为国家大中型项目建设和顺利完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学员完成学业回到原单位后,许多人走上了更加重要的工作岗位,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中坚力量。其次,从学校方面来看,指导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师也经历了一个学习与提高的过程,在校指导工学硕士研究生,通常是老师指定的课题,老师以知识输出为主,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题多是企业的技术攻关课题。由学校的老师和企业的老师联合指导,学校的老师不仅要输出知识,也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习实践方面的知识,才能胜任这一工作,使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大量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研究课题随着工程硕士的培养而涌入高校,缓解了许多高校课题少、经费紧的困难局面。不仅如此,随着工程硕士研究生对所在院系和导师的进一步了解,成为沟通学校和企业的桥梁,更加密切了合作关系,有的使所在单位成为与学校合作的科学研究基地,有的甚至能使所在单位为本科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提供条件,形成了本科生的教学实践基地,这种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良好局面,应该说是厂刁’一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向往已久的合作局面。
除标明原创以外的内容,其他源于网络,请以官方为准。如有侵权:yimgjqzd@qq.com 或者【 点击提交 】第一时间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