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考研 > 考研问答 > 正文内容

在职硕士创新人格选题研究背景

2022年10月27日 09:05:16考研问答24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在职硕士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接受在职硕士教育的人数年增长率在世界上己居于领先位置,社会公众攻读硕士、博士的热情越来越高,有数据显示,我国报考在职硕士人数由1978年的6. 3万人攀升至2010年的140万人,报考人数创历年新高,竞争更加激烈。录取在职硕士人数的增长给高校带来更重的教育任务和更大的教育压力。对高校而言培育优秀在职硕士的能力是体现一所高校教育、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在职硕士占高校人数比例的高低并不能代表教育水平的高低。在2005年度中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学会、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的学术年会上,关于在职硕士扩招和在职硕士的培养质量问题专家们的观点产生了较大分歧,无论是支持扩招还是反对扩招的专家学者立论的核心都是目前国内高校培养的越来越多的在职硕士毕业生是否达到了我们培养的目标要求,是否能成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并在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抄袭学位论文、因为恋爱导致矛盾产生冲突甚至伤人,走上工作岗位难以与同事合作等等问题让人们质疑在职硕士的培养质量,质疑高校的师资力量。但是无论怎样争论,社会教育需求推动在职硕士群体队伍在快速增长是教育机构需要正视的现实。由于不同生活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在职硕士与过去的在职硕士相比较,其在思想、心理等方面己经产生了很大变化,因此用传统的单一强调学术水平的优劣标准来衡量今天的在职硕士,将教育中出现的学生质量问题责难焦点集中在老师或导师身上显然有失偏颇。培养优秀在职硕士是高校在职硕士教育的目标,优秀在职硕士的特质应包括:在学识方面,学生能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在人格特征方面,学生表现为求知欲强、具有较高成就动机,人际关系协调、善于团队合作,生活事业价值理念积极健康,情绪管理有效等。在推崇“以学生为本”的现代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教育理念的今天,培养优秀在职硕士不仅系于老师,而且系于学生自身。

在社会传统观念中,在职硕士应是社会的高级人才,人们对在职硕士的关注更多的集中在在职硕士的学识水平方面,而对其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方面关心、评价则较少。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所受的文化熏陶以及受教育状况等都能在其人格特征中有所反映,在职硕士也不例外。在高校不断壮大的在职硕士队伍里,在职硕士群体的结构特征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地表现在独生子女比例提高,平均入学年龄降低,有工作经历的学生比例减少等方面,清华大学曾对本校硕士、博士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是博士生中独生子女比例约为26%,硕士生中独生子女比例约为42%;约有68%的博士生,75%的硕士生没有工作经历。低龄化、经历少等特征增强了对在职硕士人格培养的可塑性。个体成长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个体的学习生活可以说是其社会化特征的积累的过程,而社会工作历程则是形成个体稳定社会特性的重要过程。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强调,“人格就像一粒种子,只有通过漫长而丰富的经历才能生根、发芽与茁壮成长。一切人格都具有一定的确定性、整体性和成熟性。在儿童身上表现不出来人格的这些特征,只有在成人,尤其是30岁左右的成人,其人格特征才会稳定、成熟。”人格同时还具有明显的可塑性,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追求人格完善的过程。在职硕士的身心发展阶段以及思想、认知水平表明在在职硕士学习、生活阶段是优化在职硕士人格特性并逐渐推进其人格稳定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忽视在职硕士的人格优化教育将产生诸多问题。近些年,在在职硕士群体中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人格缺陷等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关注:2002年第三军医大学对该校264名在职硕士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和分析,发现有11.7%的军医大学在职硕士存在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2.3%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2003年4月北师大历史系世界史专业二年级一名在职硕士从宿舍楼六层坠楼身亡;2006年12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名博士在职硕士和一名在职硕士因学位论文有严重抄袭问题被学校开除学籍……。在职硕士的人格特征对在职硕士的学业成就以及将来的工作成就都有很大影响,不良的人格特征以及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自省并得到有效解决,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学习,还会给其本人以及其家庭、同学、老师带来伤害,将来到单位还会给单位造成困扰。受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各因素对在职硕士的思想观念、政治态度、价值取向的深刻影响,在职硕士群体明显具有思想观念复杂多元、政治态度不确定性强、言行较为自由散漫、利益需求多样化、心态浮躁功利性强,个性心理特征表现出独立自主意识较强、民主平等诉求强烈、务实上进、潜心学业等正面和负面因素相互交织的烙印。

 在职硕士创新人格选题研究背景

中国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1893一1988在1937年出版的《朝话》一书中指出:“宇宙是一个大生命。从生物的进化史,一直到人类社会的进化史,一脉下来,都是这个大生命无尽无己的创造。一切生物,自然都是这大生命的表现。但全生物界,除去人类,却己陷于盘旋不进状态,都成了刻板文章,无复创造可言。其能代表这大生活活泼创造之势,而不断向上翻新者,现在唯有人类。故人类的生命意义在创造。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国民,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首都科技界大会上说:我们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只有培养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中国才有希望I21。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在职硕士教育处于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主要渠道,负有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和一批杰出人才的重要任务。在职硕士教育既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输送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又要培养一大批面向实际应用、善于进行技术创新的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职硕士群体作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科技创新单元,是最具代表性的创新主体。知识经济时代,在职硕士的创新能力,不仅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知识创新的水平,也关系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

哈佛大学校长在北大百年校庆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演讲中指出:“大学教育的杰出性是无法用美元和人民币来衡量的。最好的教育不仅使我们在自己的专业中提高生产力,而且使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3].创新人才应具有“人性”和“人力”相统一的全面的创造性,就是既要有作用于外部世界的创造能力,也要有自身内在精神的超越能力即创新人格。对在职硕士群体来说,创造力不仅体现在其对创新性知识的积累,还体现在创新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培养具有创新人格的在职硕士是其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的综合特征的反映。在职硕士特别是具有创新人格的在职硕士,对提升高等学校知识创新的水平,推动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至关重要。

除标明原创以外的内容,其他源于网络,请以官方为准。如有侵权:yimgjqzd@qq.com 或者 点击提交 】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