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 历史 上海在职研究生教育历史轨迹分析
上海的在职研究生教育始于圣约翰大学,经过80多年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在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初创阶段(1949~1961年)
1949年,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和上海医学院首先招收在职研究生99人,约占全国总数874人的8.82%。此后,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等院校陆续开始招生,至1961年,共招收硕士在职研究生1751人。从1956年起,中科院在沪的10个研究所,也相继招收在职研究生,至1965年,共招生200多人。各学科专业招生数中,师范、工科、理科三类占在职研究生总专业的72.2%,明显高于其他学科,中科院在沪在职研究生的招生专业主要是理科。从1949年到1961年,全国共招收在职研究生19629人,上海为1791人,占全国总数的9.12%。
这一时期在职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是:招生工作由各培养单位自行负责;培养目标主要是高校师资和科研人员;培养时间二、三、四年均有,四年制在职研究生称为“副博士”在职研究生,毕业后应达到苏联科学副博士学位水平。学生的绝大多数是在高校助教、本科毕业生和在职干部中选派。
2、逐步完善时期(1962~1965年)
我国高等学校正规培养三年制在职研究生始于1962年。1963年1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高等学校在职研究生工作会议。会议认为,以往让绝大多数在职研究生只跟随苏联专家学习一二门课程,影响了在职研究生整体水平的培养,基础不够深广,缺少科学研究能力的系统训练。明确指出,在职研究生工作应立足于自力更生;在职研究生专业应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及专业范围的发展情况来确定,专业范围大体相当于大学本科的专业组。这标志新中国的在职研究生培养制度,在经过建国13年的实践以后已建立起来。
这一时期,我国在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是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培养;二是以提高质量为中心;三是培养数量稳步增长。1962~1965年,全国共招生4764名在职研究生,上海为511名,占总数的10.72%。1966年“文革”开始,全国正常的在职研究生教育停顿达12年之久。这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等12所院校于1974~1977年累计招收在职研究生500余人。学员主要是有5年以上工龄的在职人员。其目的是培养马列主义理论研究人员、高等学校师资及科研人员。这一时期,虽有少量招生,但正规的在职研究生教育则始终处于停顿状态。
3、恢复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在职研究生教育。1978年,全国210所高校和162个研究机构招收硕士在职研究生10544人,比“文革”前招生数最多的1965年的1300人增加8倍,上海为1072人,占全国总数的10.1%。1984年,全国在职研究生招生数为19000人,上海为2354人,占总数的12.3%。
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这使在职研究生教育更加规范。从1980年到1996年,上海的在职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有了很大发展,在职研究生招生学校由1949年的3所发展到22所,共有在校在职研究生16835人。其中博士生4202人,硕士生12633人。至1996年,上海共招收在职研究生39041人,有硕士授予单位62个,学科、专业点830个,占全国10.6%。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38个,学科、专业点320个,占全国的13.9%。1985年我国开始试行博士后研究制度。目前,上海已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以及中科院在沪11个研究所建立59个博士后流动站,已招收博士后673名,目前在站285名,居全国第二位。
这一时期,上海在职研究生教育的特点:(1)学生人数成几何级增长;(2)在职研究生教育门类齐全,十大学科均有在读学生,专业分布人数最多的是工科,达40.94%。其他依次为理科17.32%,经济类15.96%,医科11.38%,与经济发展趋势较为一致;(3)学位授予工作稳步开展。1994年全国共授予博士学位2114人,上海577人,占16.28%;全国授予硕士学位26166人,上海2675人,占10.22%。
除标明原创以外的内容,其他源于网络,请以官方为准。如有侵权:yimgjqzd@qq.com 或者【 点击提交 】第一时间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