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工程硕士课程设置研究现状如何 国内外工程硕士课程设置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工程硕士课程设置方面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国外工程硕士课程设置,为中国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提供经验与启示
张喜梅以MIT为实例介绍了美国大学理工学院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高起点、宽基础、设置面广;强调研讨课、实践课的教学;选修课程多,注重学科交叉、渗透等特点。并提出我国研究生课程改革应加宽加厚基础理论课程,大量开设综合课程,增设科学技术研究方法课程、信息化课程、创造性课程、国际化课程等建议。
上官剑在《中美两国工程硕士教育比较研究》中从三个主要方面对中美两国的工程硕士教育进行了比较:第一个方面是两国工程硕士教育发展的历程比较;第二方面是两国的工程硕士招生制度的比较;第三方面是两国工程硕士课程模式的比较。在对以上三个方面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后,最后提出三条建议:淡化工程硕士的研究生教育色彩;增加课程的管理类课程的比例;加强与行业部门的联系,扩大工程硕士教育的影响。
马永红、李永邦、郑晓齐在《解读美国工程硕士教育》中介绍了美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分类,选取了2007年美国排名前34位的工学院进行了一次广泛的网上调查。解读美国工程硕士教育体制和模式。专业的教育重点针对学生的需求,越是实践性的专业对课程学习的要求越高。张海英、张锦绣在《美国工程硕士教育模式观略》从培养目标、招生、学制、课程设置、学分要求等方面分析了美国工程硕士教育。黄春香在《美国工程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启示》通过对美国康奈尔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并针对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生源单一、培养模式单一的现状提出了若干改进措施。通过理工学院的工程硕士与其他工科硕士在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方面的比较研究,试图从美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中,获取促进我国工程硕士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启示。赵婷婷,买楠楠在《基于大工程观的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分析》中提出了大工程观要求工程教育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强调工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全美最好的两所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工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了大工程观,其结构体系型和内容体系型课程设置模式,值得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借鉴。
吴世明、王沛民分析了美国和德国的工程教育发展和新的研究趋势,提出我国发展工程教育的紧迫性,从四个"接口"设计:工程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接口设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育人"和工程界"用人"的接口设计;工程硕士与专业注册工程师的接口设计;工程各学科间的接口设计,以及与非技术学科的接口设计。张光斗对吴、王提出的四个"对口设计"作了进一步探讨。林凤、李正从高等工程教育的内容、学习年限和通识化程度三条主线研究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沿革,提出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三大趋势:向工业实践回归的趋势、提高通识化程度的趋势以及将5或6年工程硕士学位作为第一专业学位的趋势。陈乐,王沛民在《课程重建:欧洲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中介绍了欧洲工程教育实施的三项大型改革计划,即H3E计划、E4计划和TREE计划的背景与主题,分析研究了其结果导向、课程创新和自主选择的核心改革思想与举措,并就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除标明原创以外的内容,其他源于网络,请以官方为准。如有侵权:yimgjqzd@qq.com 或者【 点击提交 】第一时间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