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陷阱考研考点
一、凯恩斯陷阱
凯恩斯陷阱(Keynestrap),即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种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的情况。
西方经济学认为,利息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放弃流动偏好(指人们想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的愿望)的报酬。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货币的供求,流动偏好代表了货币的需求,货币数量代表了货币的供给。货币数量的多少,由中央银行的政策决定,货币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利息率。但是,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低于某一点的利率,人们就不肯储蓄,而宁肯把货币保留在手中。
二、凯恩斯陷阱举例
典型的流动性陷阱,通常出现于大众预期经济不景气的时空,例如群众有理由担心通货紧缩、产能过剩、战争在即、失业率居高不下等情况,持有流动资产的人投资意愿低落,银行贷款、商业投资、消费等经济活动停滞。泡沫危机之后的日本、接受纾困后的欧洲银行都是实例,市场资金因为悲观的预期心理,不愿投资国内实体经济,反而可能转向其他新兴市场,甚而助长投机炒作。
三、陷入流动性陷阱的特点
第一,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中,需求严重不足,居民投资和消费的热情消退,失业情况严重,市场的自己调节失效。
第二,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向无限大。
第三,名义利率达到较低水平,甚至为零或负利率,投资者对经济前景持悲观态度,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
除标明原创以外的内容,其他源于网络,请以官方为准。如有侵权:yimgjqzd@qq.com 或者【 点击提交 】第一时间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