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 > 正文内容

沪江大学在民国怎么样 沪江大学前身

2024年02月19日 19:19:00资讯2

沪江大学,上海法学院,同济大学等。沪江大学创办于1906年,是上海第一所中国政府立案的教会大学,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的德文医学堂,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这几所学校都是在民国时期建立的。

今天小编为你介绍这个话题,就是关于沪江大学在民国怎么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沪江大学在民国怎么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沪江大学在民国怎么样 沪江大学前身

  1. 民国上海沪西大学有哪些
  2. 沪江大学的办学历史

一、民国上海沪西大学有哪些

沪江大学,上海法学院,同济大学等。
沪江大学创办于1906年,是上海第一所中国政府立案的教会大学,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的德文医学堂,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这几所学校都是在民国时期建立的,是上海沪西比较知名的大学。
沪西是上海市市区西部,普陀区吴淞江以北及长宁区沪杭铁路以西地区。

二、沪江大学的办学历史

1900年,庚子之乱期间,美南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的华中差会(在江苏传教)和美北浸礼会(American Baptist Missionary Union)的华东差会(在浙江传教)成员都来到上海避难。期间他们达成了共识,决定在上海联合创办一所高等学校(此前这2个差会对从事教育这样的副业不甚热心)。

1902年,经传教士柏高德和另一传教士万应远代表各自差会合作筹备,在杨树浦军工路购得165亩土地,建造第一所校舍,名思晏堂。

1906年,首先在北四川路北端开办了浸会神学院(Shanghai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校长是美南浸信会传教士万应远博士(Dr.R.T.Bryan)。

1909年,开设浸会大学堂(Shanghai Baptist College),校长是美北浸礼会传教士柏高德博士(Dr.J.T.Procter) 。校址选定在沪东军工路,建成一所黄浦江畔的绿茵遍地、风景幽雅的美丽校园。

1911年,二部分合并组建 “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上海浸会大学),校长为美北浸礼会传教士魏馥兰(Francis John White) 。此后校务发展很快。

1914年,中文校名定为沪江大学,并确定校训为“信、义、勤、爱”。校园面积由160余亩增加到300多亩,建有大小校舍30座,各类球场19个,游泳池1个,以及图书馆、健身房等,成为一所规模巨大、设备齐全的高等学府。  1917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注册立案。 1921年开始招收4名女生入学,实行男女同校,开在华基督教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1927年神学院分立;沪江大学初办时宗教课程一向列为必修科。民国16年国民政府规定,学校不得将宗教课程列为必修,校方便将宗教课程改为选修,又将神学院重新划出,以便专门进行宗教教育。但校内宗教气氛仍很浓厚,全校有基督徒占全校师生总数的三分之一。

沪江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在基督庇护下组成的高等教育机构,以训练青年男女,步上人生大道,特别供给为中国基督教运动效劳之中国浸会领袖人才。同时,也要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较大的贡献。

在华各基督教大学中,沪江大学是最早开展社会学实验和社会工作的学校。1913年在杨树浦眉州路创设沪东公社(The Yangtzepoo Social Center) ,这是一个以宣传基督教教义为主,同时兼办社会福利的教育机构。1917年在杨树浦路1509号(杨树浦路与眉州路路口)购置了一处原为教堂的房产,作为沪东公社新址,“以供沪大社会学系之实验;同时又为教育、宗教、经济各学系实习之所”,亦为提升当地社区文化和生活质量的社会服务中心。刘湛恩就任校长后,沪东公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了为工人区儿童创办幼儿园和中小学,还开办了医院和诊所,免费为周围工人及附近农民施医送药,受到社会的欢迎。

20世纪20年代末,全国掀起“收回教育权”运动,沪江大学改组了校董会,增补8名华人为校董成员。1928年1月,经过改组的沪江大学校聘请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年仅31岁的刘湛恩博士为校长,这是沪江大学历史上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就任校长后,主张沪江大学“更为中国化”。

1929年3月18日,沪江大学向中国政府立案,成为上海第一所立案的教会大学,英文校名也改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学校的编制为:大学部、中学部、小学部、城中区商学院、沪东公社及乡村服务处。大学部初设教育、宗教、社会、自然科学4科,继又增设商业管理、医学选修科。后按国民政府规定,成立文、理、商、教育4学院,后将教育学院并入文学院,中学部、小学部改称附属中学(今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 )、附属小学。

1931年9月22日,来自上海30多所高校的代表在沪大集会,成立了领导上海学生救亡运动的上海高校学生抗日救国会联合会,号召去南京请愿并举行无限期罢课。沪江大学学生代表也积极参加了赴南京的请愿活动,以此表达抗日救亡的坚强决心。

商学院志在培养工商业的人才,由于沪江大学校部离市区较远,1932年刘湛恩校长在接近市中心的圆明园路真光大楼创办了沪江商学院,又称城中区商学院,这是沪江大学最富盛名的学院,院长为朱博泉;它夜间开课,便利在职青年业余就读,是当时办得较好的并卓有成效的一所夜大学,开办以后入学者踊跃;不久又将军工路本部商学院迁来合并,并改名为“沪江大学城中区商学院”。 城中区商学院是刘湛恩在“职业化”下进一步推行“平民化”的尝试。其目的除方便沪江商科学生实习外,更主要是为社会上提供各种形式的职业补习教育,以帮助那些清寒的好学生能够完成大学学业,增进他们的效能。

刘湛恩就任校长后,主持建造了大学图书馆,教员住宅楼,女生健身房,男生新膳堂及大礼堂等,使校舍从最初的思晏堂等3栋增致怀德堂、思雷堂等44栋,学校规模得到较大发展;添置了大量的实验设备,学生人数也有较大增加。

1933年中国建筑师学会庄俊等人应刘湛恩邀请,筹划兴办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科,该科为两年制专科学校,以招收在建筑事务所工作的在职人员为主,以培养能力工作的建筑师为办学目的。该科始终得到中国建筑师学会的大力支持,许多学会会员主持或参与教学工作,办学之初,由学会黄家骅担任第一任系主任,并组织学会会员陈植、哈雄文、王华彬等制定了具体的教学计划与课程安排。1935年秋,黄家骅离任,由哈雄文继任系主任,1939年起由吴子昂任系主任,直至1946年建筑系停办。该建筑科为当时上海最早的建筑教育基地之一。

刘湛恩校长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更是一位坚定不移的爱国者。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他被推举担任上海各界人民救亡协会理事、上海各大学抗日联合会负责人、中国基督教难民救济委员会主席以及太平洋国际学会和国际俱乐部创始人之一。他为宣传抗日,支援前线,救济难民,安抚流亡学生,作了大量的工作。1938年4月7日晨,刘湛恩上班之际,惨遭日伪特务暗杀,以身殉国。消息传出,震惊中外,引发全国人民极大的愤慨和悲痛,国民政府官员、中共驻沪代表、各校代表以及沪江大学的全体教职员和学生等社会各界3000余人为这位杰出的爱国教育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国内外著名人士和团体也来电吊唁。

1938年4月7日,樊正康接任校长。

“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沪江大学因地处战区,校区遭严重破坏,学校被迫撤离,把位于公共租界内的城中区商学院作为全校的临时校舍。由于大学、附中和城中区商学院都挤在了一起,不得不采用三班轮流的办法上课,规定上午为中学,下午为大学,晚上为商学院。后来,随着学生的增多,又增租了同在圆明园路上的广学会大楼三楼和亚洲文会大楼五楼办学。杨树浦校区在沪大撤离后,随即成为了侵华日军的兵营和军用机场的设施地。学校经过美国驻沪总领事与日本多次交涉,直到1938年11月,才从校园运出了区区80卡车的教学物资,其中包括2万册书籍、14架钢琴和少量实验设备。

1938年夏,沪江大学与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之江大学等校在公共租界组成上海基督教联合大学(又称华东联合大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基督教联合大学解散。

1942年1月15日,沪江大学被迫作出了学校无限期停办的决议。1月21日,沪江大学同学会在香港路银行公会举行常务委员会议,由朱博泉、虞秉镛、陈椿葆、徐振东、巢纪梅等委员出席,沪江大学董事长鲍哲庆、校董于寿椿、戚正成以及沪大的主要负责人郑章成、郑世察、林卓然、李好善等列席了会议。会议根据各方面意见,为了保存沪江“火种”,建议“由同学会出面,组织新校,继续办理,但母校校名必须避免,同时学校经济亦须与校董会独立。”最后决议成立“沪江书院”,并选出9人院务委员会,委员会中推举朱博泉任主席。

1943年2月25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东吴沪江联合法商学院”,由部分沪江大学校友在大后方重庆和东吴大学校友联办,凌宪扬任商学院院长;两校在重庆市中心区的保安路214号卫理公会社交会堂内建造了合用的校舍,于3月8日举行入学考试,15日正式上课。1944年9月,凌宪扬被选为沪江大学代校长,开始筹备战后全面恢复事宜。

1945年春,之江大学迁到重庆,又合并为“东吴沪江之江联合法商工学院”。4月,沪江书院所在的真光大楼被日军征用,书院只得搬出,另借虎丘路50号原犹太会堂和圆明园路206号原女青年会宿舍的房屋栖身,直至抗战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上海的沪江大学校董会立即恢复活动,于8月27日召开会议,决定:“自即日起本校恢复沪江大学继续办理。”历时4年的沪江书院完成了保存沪江“火种”的历史使命,宣布结束;在重庆的沪江商学院也于1946年初迁回上海。

抗战胜利后,沪江校园一片凄凉荒芜的景象,还一度被作为收容遣返侵华日军中朝鲜士兵的营地,经过半年的简单修复,基本具备了复校的条件。1946年2月,沪江大学迁回杨树浦军工路原址,凌宪扬正式出任最后一任校长。

1946年4月,沪江大学部教职员和900多名学生开始“回家”。4月22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11月,沪江在校园内隆重庆祝40周年校庆,蒋介石亲题校训“信义勤爱”以示祝贺。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不久之后,凌宪扬校长辞职,并将全部校产责成总务长冯家声按清册移交;沪江成立了有学生代表参加,以余日宣、蔡尚思为正副主任的校务委员会。

1949年9月,沪江开始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学期,有1234名学生注册。到1950年,全校土地面积341亩(含江边新涨土地12.3亩)。1951年2月,沪江大学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办,校务由余日宣、蔡尚思主持。

1952年秋季,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各科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华东政法学院、交通大学,校址移归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械制造学校和上海工业管理学校;1958年两校合并升格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60年升格为上海机械学院(今上海理工大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沪江大学在民国怎么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沪江大学在民国怎么样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除标明原创以外的内容,其他源于网络,请以官方为准。如有侵权:yimgjqzd@qq.com 或者 点击提交 】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分享给朋友: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