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考研 > 考研问答 > 正文内容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困境

2022年10月25日 08:34:18考研问答12

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生源相对单一。应届本科毕业生是其主要生源,其中,推荐免试研究生和第一志愿报考的较少,大部分是没有被第一志愿录取的调剂考生。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想进一步深造的在职人员没有被纳入招生范围。但是对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困境,所以一定要想办法解决。

(一)招生宣传不够,生源本身有局限性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困境

很多高校没有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制定招生宣传材料,使得考生在报考时产生一定的困惑,不清楚其与学术型硕士的区别,从而失去了一些宝贵生源。与学术型硕士相比,部分全日制工程硕士怀疑毕业后社会对其的认可度,担心文凭及所学是否能给求职带来好处,因而有些排斥。此外,全日制工程硕士将来的发展方向还不明确,学校的宏观政策限制了全日制工程硕士推荐攻读博士学位,因此,较多研究生选择攻读学术型硕士,为下一阶段能灵活地选择攻读博士学位或就业打下基础。

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生源相对单一。应届本科毕业生是其主要生源,其中,推荐免试研究生和第一志愿报考的较少,大部分是没有被第一志愿录取的调剂考生。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想进一步深造的在职人员没有被纳入招生范围。

(二)适合的培养方案尚未形成

目前,部分高校的全El制工程硕士课程没有突出其工程特色和实践环节,与学术型硕士课程重复较多,针对性不强,某种程度上背离了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很多专业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只是在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和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上稍作修改,增加或删减部分现有课程。现有的培养方案没有涉及校企联合培养等实践环节,只是增加了实验课,或是给基础理论课增加配套的实验模块,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区别很小。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其实践环节在课程设置中应居于重要地位,其培养方案还应有工程技术类课程,可以邀请企业专家讲授实践性环节课程。课程设置应坚持以实际应用和职业需求为导向,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技能的提高为核心,围绕工程计算、工程改造、案例分析和创新实验等方式设置,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学位论文的撰写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注重研究的理论性和前沿性,不适用于以培养应用人才为目标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理念。导师在指导学生撰写论文的时候没有侧重全日制工程硕士应用型的特点,没有与学术型硕士区别对待。全日制工程硕士有半年的实践经验,其学位论文选题应以此为基础,来源于应用课题或工程实际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担负专门领域工作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应用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模式尚不完善

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校企联合制度、双导师制度尚不健全,奖学金制度也有待完善。由于目前产学研结合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尚不成熟,学生的实践能力没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如以奖学金为例,依据2010年研究生录取情况,全日制工程硕士多数为调剂生,考研分数略低于学术型硕士,不能享受奖学金待遇。由于推荐免试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生,享受奖学金的比例低于学术型硕士,使得有些学生觉得不公平,从而放弃了保研的资格。

除标明原创以外的内容,其他源于网络,请以官方为准。如有侵权:yimgjqzd@qq.com 或者 点击提交 】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分享给朋友: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